练习题

首页> 免费试题>教师资格> 中学> 练习题

中学《综合素质》练习题(三)

来源于:傲卓教育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日期:2014/12/15

31、 原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》(1986)共有( )。

A、16条   B、18条

C、20条   D、40条 

32、 (新修订)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》规定,国务院应当和下列哪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,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?( )

A、乡(镇)级以上    B、县级以上

C、市(地)级以上    D、省级以下 

33、 (新修订的)《义务教育法》规定,义务教育实施的体制是( )。

A、国务院领导,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,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

B、省政府领导,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,乡(镇)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

C、市政府领导,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,乡(镇)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

D、国务院领导,市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,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

34、 根据(新修订的)《义务教育法》规定,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负责主体是哪一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?( )

A、乡(镇)级以上     B、县级以上

C、市(地)级以上     D、省级以下 

35、 关于学生的安全,学校采取相应的内容和预防措施,其确定依据不包括学生的()。

A、年龄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B、认知能力

C、法律行为能力   D、家庭经济条件

二、材料分析题:

1、 初二学生郭某偷了同学的饭菜票被发现,在以后的学校、班级活动中,郭某虽有心参加,都被班主任拒之门外,郭某数学成绩是班级最好的,省是数学竞赛,郭某报名参加,且取得全校选拔赛第一名,但学校以郭某有过偷窃的不良行为,不让郭某代表学校参加竞赛。请问学校的做法合法吗?为什么?

2、 王力是一个15岁的初中生,她总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,就想到一家餐馆去打工赚钱,可是,她又听别人说,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是不允许被雇用的。 请问,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?为什么?

3、2001年12月19日下午,三(1)班学生在学校的音乐教室里上音乐课。音乐老师丁某弹钢琴时,坐在下面的王同学一直在说话。丁老师开始“警告”王同学:在课堂上不要讲话了,如果再讲话,就用胶带纸把嘴巴封起来。但王同学没有听老师的话,又开始自言自语。这回,丁老师火了,立刻站起来,走到王同学跟前,掏出一段封箱胶带纸贴在了他的嘴上。在场所有的学生一下子哄堂大笑,而此刻的王同学却大哭起来,但丁老师见状,没有理会,继续上课。就这样,王同学被封住嘴巴上完了大半截音乐课,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一路哭回了教室。 试从教育法律法规的角度分析案例这中的教师行为,并谈谈案例给予的启示。

4、李某有一女李霞14岁, 系农村某镇初中二年级学生.李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,还不如早下来赚钱,遂于2003年暑假将李霞送到邻镇一个体户处打工.开学一周后,学校老师,领导,村干部多次上门家访,李某拒不说明其去向,有时还恶语相报:“孩子读不读书是咱们自家的事,你们不要狗咬耗子——多管闲事.” 

请问:(1)该案例中有没有违法行为? (2)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 ?(3)违法主体是谁 ?(4)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?

5、某中学因为学生李某未能按时缴纳相关费用,将他开除。学校这样做可以吗?

6、某公立初中在“整顿校纪校风”活动中,让各班级自定违纪违规处罚制度。初二(3)班班主任麻老师率先发动班级同学制定了这样的“班规”:“迟到一次罚5元,不出操一次罚5元,上课睡觉罚8元,旷课一节罚10元,打架一次罚100元,考试作弊被抓罚200元......”这一班规经学校同意后“试行”,接着在全校推行。后经学生家长反映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被查处。该校的做法是否违法?违法主体有谁?违反了哪些法律或法律规定?违法主体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?

7、某普通高中为提高毕业生的升学率和考入“一本”的名额而“因材施教”。在年初就要求毕业班同学参加本校组织的“高考预考”,按“预考”成绩重新分定班级。让“高分班”学生得到特别的“重点保护”:配备最优的师资和设施、资源,并准备通过某些“有关系”的家长或其他人员,经非正规渠道甚至非法手段(如修改学生原始档案材料等)帮助部分学生伪造“少数民族的户籍”、特长奖励等假材料、假证明,使之享受高考的政策性加分;而对“地分班”的学生则“动员”他们放弃报考“一本”,让其选报(限报)“专科或高职学校”;同时,还要求哪些“升学无望”的学生放弃报考提前离校。后经一些学生家长反映到媒体,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查处。该校的做法是否违法?违法的主体有谁?违反了哪些法律或法律规定?违法主体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?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