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题

首页> 免费试题>教师资格> 中学> 真题

2018年下半年(中学)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解析

来源于:傲卓教育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日期:2018/11/05

23.纪念卫国战争胜利 70 周年,俄罗斯 2015 年推出了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》新版小说的作者是(  )

A.肖洛霍夫

B.瓦西里耶夫

C.法捷耶夫

D.帕斯捷尔纳克

答案:B

24.圈 2 的人像雕塑出自組雕《地狱之广]》,原是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,罗丹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大门而作。此雕整后来被放大三倍复制,称为独立作品,作品的通行名称是(  )

A.诗人

B.守门人

C.晾望

D.思想者

答案:D

25.对图 3 的解释,下列选项中,不正确的是(  )

A.在一定的试卷长度范围内,改变题量能够明显改变考试结果的程度。

B.当试卷长度达到一定程度后,增加题量不会明显改变考试结果的程度

C.试卷题量少于 80 时,题量与信度正相关,题量越少考试的程度越低。

D.当试卷长度达到某一极高的程度后,考试结果的信度也会达到极值 1

答案:D。

26.world 中,要实现对文档中的文字进行“替换”,在默认设置下,首先选择的功能菜单是(  )

A.“工具”

B.“文件”

C.“视图”

D.“编辑”

答案:D。

27.在 excel 工作表中,单元格区域 B3:E5 所包含的单元格的个数是(  )

A.11

B.12

C.13

D.14

答案: B。

28.找规律填数字是一一个很有趣的活动, 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。下列选选中,填入数列“11,、55、187,583、(  ),5335 空缺处的数字,正确的是(  )

A.1771

B.1772

C.1773

D.1774

答案: A。

29.下列表述,与“以事实为根据,以法律为准绳”不属于同类判斯的是(  )

A.团队重更,平台也很重更要

B.德看言行,知识看谈吐

C.若想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

D.善人必勤俭,恶人必奢华

答案:C。

二、材料分析题(本大题共 3 小题,每小题 14 分,共 42 分)阅读材料,并回答问题。

30、材料:

陈老师在语文教学中,总是先让学生日明确学习目标,然后提出问题,让学生围线问各自探索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。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,就由陈老师讲解,一学期下来,很多学生觉得不但收获了知识,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。

当然,陈老师也会遇到一些“意外“情况,有的同学老是找不到学习的方法,也不愿意发言, 习惯当听众,王接就是这样的孩子,陈老师有一次点名让王春发言,王春站起来紧张得面红耳赤,陈老师示意王春坐下,课后,防老师把王春叫到办公室说:“你既然不愿意在班上公开讲, 那我们就私下聊吧,现在能有我们两人,你就补上你的课程发言吧。”在陈老师的多次鼓励下, 王春慢慢克服了胆怯,也敢上台发言了。…

作为班主任,陈老师号召学生扩大阅读面,他给学生推荐了很多书目,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,也包括科技史,通俗哲学读物,成功者的励志故事……他还经常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, 一学期下来,学生的视野明显开闻了,知识面也明显扩宽了。

问题:请结合材料,从学生观的角度,评析陈老师的能法。(14 分)

【参考答案】

陈老师的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,是正确的,值得提倡的。

(1)学生是发展的人。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,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,学生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。材料中,陈老师相信学生是发展的人,学生是有能力可以学好的,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,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,让大家组内讨论,有解决不了的问题,陈老师给予讲解,促进了学生的发展。

(2)学生是独特的人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,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。材料中,针对王春这个学生,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,不敢在众人面前回答问题,老师给予充分理解,并在课后鼓励说出答案,多次鼓励之下改掉了胆怯的心理,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。

(3)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,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,学生是学习的主体。材料中,陈老师没有硬性要求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来,而是循循善诱,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使学生乐学会学。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,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,促进学生自觉学习。

(4)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不仅促进学生智力的提高,还注重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培养。材料中,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面,也促进了学生视野的开阔。培养了学生的能力。

(5)面向全体学生。材料中老师并没有因为王春一个人不能很好参与发言而忽视他,而是能够耐心细致的帮助他,促进他的发展和进步。

总之,作为一名老师,我们要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,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。

31、材料:

葛华和李强在课间因为一件小事吵架,葛华挨了两举,刚要还手,上课铃响了,李强迅速跑进教室,葛华觉得吃了亏,怒不可遏,他站在教室门口指着李强太声叫嚷:“有本事你给我出来, 我非把你摸扁不可!”此时,正好未上数学课的于老件看到了这一幕,于老师愣了一下,马上和蔼地对葛毕说“葛毕,你看老师拿了这么多作本。你能帮老师发给同学们吗?

“葛华虽然还在生气,但泥是很快接过作本发了下去,于老师又时全班同学说:“才葛华虽然和别人闹了点小矛盾,可是他为了不影响上课,偷快地帮助我们发作业,这很好!我相信他下课后会正确处理这件事的。”葛华听到老住的奉扬,转为喜,上课也非常认真下课后,于老师请李强帮他把教具拿回办公室,趁机问明了事件发生过程,听完李强的诉说,于老师地对他说:

“虽然双方都有责任,但打人给别人造成了伤害,如果是你被打了,你会感觉怎样?我们已经是中学生了,要学会用自己的智慧,友好地解决与他人的冲突,老师相信你会处理好这件事的。” 之后,李强主动找葛华道歉,两人重归于好。

问题:请结合材料,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,评析于老师的教育行为。(14 分)

【参考答案】

该教师的做法是恰当的,符合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,值得我们提倡与学习。

首先,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,关心爱护全体学生,尊重学生人格,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,不挖苦,不讽刺,对学生严慈相济,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。

其次,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,遵循教育规律,实施素质教育,循循善诱,因材施教,培养学生良好品行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。

总之,于老师的行为符合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,是合理的,值得我们学习。

32、材料:

中国古典文学很善于用意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。特别是古典诗词,利用意象传神达意。是诗人的一项重要的艺术手法。历代不乏这方面的大家高手。例如李白《亿秦筋-箫声咽》被后人誉为怀古城史诗中无与伦比的典范之作”。这首词运用意象体现作者的所感、所思、所想时, 可谓驾轻就熟、出神入化,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。作者选择的几个意象,原本有些风马牛不相及,但在作者的大手笔中,不仅活了起来,还一脉相承为一首千古绝唱:

箫声咽,秦城梦断秦楼月。秦楼月,年年柳色,陵伤别。乐游原上清秋节,成阳古道音尘绝。音尘绝,西风残照,汉家陵阙。

不难看出,这首词中有十个意象,萧声、秦城、秦横月、柳色、满陵、乐游原、减阳古道、西风、残照、汉家陵阙。困绕看这些意象,几幅生机盎然的画面,随着深夜的蒸声渐次浮现出来。。现代学者浦江清在其《词的讲解》一文中认为,李白的这首《忆秦.窘声咽》是“几幅长安素描的合订本”,所谓“合订本”,显然意指词中的画面都是“独立成篇的”,看上去这是事实。然而每吟诵这首《第声咽》“秦楼月”的悲苦幽中,总是升起一股荡尽千古风尘的洁气,将词中画面一气可成为色彩浓烈的悲剧,从而使人并不觉得那些画面足支离散乱的,甚至并不感到它们是“独立成篇的”,那些画面在读者的心神体会中,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,所谓“素描的合订本”中的合订,其实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,这种内在联系是审美的结果。也就是说,词中的十个意象,实质上是作者“阅尽人间春色”后的怀古伤今中的审美选择。没有崇高的审美情操,没有敏锐的审美判断及焖熟的文学技巧,是不可能有这种恰到好处的意象选择的。这是只有李白这样的大诗人才有的天才的艺术想象的结果。

诗词家常说,意象选择是诗词创作的主要方法。然而意象选择的原则是什么换言之,是什么指导了意象选择?从《忆秦城,萧声咽》中可以着出,作者选择的十个意象能在一首小令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。诚然,这里的思想不是理性思考的结器,而是善燃于外界产生的浮想联翩中的看法。母宁说,一个心智正常的人,这种“看法”绝无可能前后矛盾,而是一以贯之的。这种一以贯之的“看法”,才是《忆秦娥.第声唱》中十个意象之间内在联系的灵魂。也就是说,唯思想才是诗词创作中意象选择的主导。严格说没有思想的主导,则不会有正确的意象选择,整篇诗词创作也就失敷了。李白之所以能在《忆秦嫩.柔声唱》中将十个意象完美无缺的排列组合成一首意义深远,气势磅薄的精彩好词,主要得力于他那气贯古今的思想。说实在的,《忆秦耦.策声唱》中的十个意象,在一般人那里,都是司空见惯的平常词,但这些平常物在李白思想的驾驭中,都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。都在思想的指挥下发挥自身的“音阶”功用,汇成了一支既悲苦凄清又戚武卷凉的乐曲。

(摘编自理工《古典文学意象的示范》

(1)文章认为中国古典诗词意象选择的原则是什么?请简要概括。(4 分)

(2)请结合文章,对中国古典诗词意象是“合订本”这一特征予以分析。(10 分)

【参考答案】

(1)唯思想才是诗词创作中意象选择的主导。

①严格说没有思想的主导,则不会有正确的意象选择,整篇诗词创作也就失败了。

②这里的思想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,而是善感于外界产生的浮想联翩中的看法。

(2)中国古典诗词意象是“合订本”,意指诗词中的画面都是“独立成篇”的,但是并不让人觉得画面是支离散乱的,甚至并不感觉它们是“独立成篇的”。那些画面在读者的心神体会中,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,其实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。

①这种内在的联系是审美的结果,如《箫声咽》中的是个意象,实质上是作者“阅尽人间春色”后的怀古伤今中的审美选择。

②这种恰到好处的意象选择,需要崇高的审美情操、敏锐的审美判断及娴熟的文学技巧。

综上所述,中国古典诗词意象是画面与读者心神体会结合的产物,是“合订本”。

三、写作题(本答题 1 小题,50 分)

33、阅读下面的材料,按要求作文

“木桶原理”认为,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,取决于最短的那个板(图 4)进来又有人提出了“新木桶原理”,认为当木桶倾料一定角度后所能装的水,才是它的真正容量,也就是说,木桶的长板越长,装的水越多。(图5)

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联想和燃悟,写一篇论说文。要求:

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:角度自选,立意自定,标题自拟:不少于 1000 字。

【答题思路】

“新木桶理论”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审题立意。一是从原有的“木桶理论”着眼于短板,到“新木桶理论”,把木桶倾斜一下,就能得到一个新的结果,此时着眼的就是长板。因此,这可以说,转变一种思路,就能得到一个新的结果。这可以从“转变思路”“打破传统思维”方面来立意,谈及“创新”思维也是可以的,但要从具体的“思路转变”上引到“创新思维”的立意上来。

二是可以从“短板”和“长板”的比喻意来看,“短板”是指人的不足之处,“长板”是指人的长处,因此,可以从“发挥人的长处”,“发扬人的优点”的角度进行立意,引导教育方面就是顺理成章的了。

从这两方面立意之后,选择其中一个立意,确定中心论点,然后对着中心论点问三个问题:“是什么—为什么—怎么样”。

返回